各个层级的律师,都在焦虑些什么?
时间:2017-12-08

  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方向的律师们,在不同的阶段都在焦虑些什么?未来应该怎么做?来看看来自智合法律新媒体的这篇文章,作为律师的你,或许能从中能找到答案。


  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方向的律师们,在不同的阶段都在焦虑些什么?来看看这里


  人们了解律师,大多是通过英美、我国香港地区的律政剧,除非是熟知的朋友或者工作中需要频繁与律师打交道,否则不会对律师群体产生过多的共鸣和理解。


  律政剧中展现的律师形象是雄辩的、多金的,这样的生活很精英范,很令人向往,但却与现今中国律师群体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相差较远。


  要说压力,当今中产阶级的焦虑在律师们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,创收、案源、职业上升空间、生活和家庭重担……如果我们把律师看作是一个大群体,一以概之,自然能得出一些群体性的共同特征,但若抽丝剥茧,将不同层级的律师单独拿来观察,却也能看到每一层级的律师,都有他们各自的焦虑和困惑,向往和希望。


  


  0-3年级律师

  年轻真好,

  但也有些许迷茫

微信图片_20171208141017.jpg

  无论是北京的金融街、上海的陆家嘴,亦或是其他城市的CBD商圈,都有大把刚从法学院踏入社会不久的毕业生,他们加入了在校时心仪的律师事务所,过上了向往已久的律师生活。


  早上6-9点,内环上车水马龙,地铁内人潮涌动,年轻律师们西装革履地涌向办公室,端着咖啡站在落地玻璃窗前望着远处,一天的忙碌就此拉开帷幕。傍晚17-19点,夜幕降临,应是下班高峰时段,但律师这个群体哪有什么准点下班,很可能还在埋头苦干,带教律师交代的任务还没做完,或许到了22点,他们会拍下一张空荡荡的办公室和窗外的夜景,望着桌上已完成的文书和材料,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,在朋友圈附上一句:“爱觉不累!”然后匆匆下楼赶最后一班地铁。


  哪有那么多鸡血可打,工作和生活都在匀速中前进,坐在空荡荡的地铁里往家赶,昏昏欲睡。到家,洗澡,睡觉,准备第二天再来一个循环。


  回想刚刚执业的这些日子,职业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是最大的忧愁,因为手上掌握的信息少,资历浅,格局窄,还看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,到处都是红海中的竞争和“厮杀”。“现在从事的业务领域到底有没有前途,适不适合自己”、“带教律师的性格和喜怒哀乐”、“与同事的竞争和人际关系”、“自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”就像天边的愁云,每个月押一付三的房租占据了薪资中最大的一笔开支,听说某位同学进了国内某一家“2万元俱乐部”,心情似乎又添上了一层薄雾。好在年轻,未来的路还很长。


  当然,不少幸运儿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,他们如饥似渴地钻研专业领域内的实务知识,掌握合同审查/撰写、尽职调查、法律检索等基础技能和各类互联网办公工具,参加各类研讨会,与资深律师、同行切磋、交流。老板器重、客户信赖、同事关系和谐,职业发展可谓风生水起。所有人,都在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那一天“厉兵秣马”。



  4-7年级律师

  我们的征途,

  是“星辰大海”


  这个年级的律师大都可以逐渐独当一面,他们是律师事务所的中坚力量。此前,智合研究院曾随机抽取近500名律师,围绕每周工作小时、出差频次、年假天数、工作强度与收入的匹配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。


  调查结果显示,执业3-7年的律师每周工作40-60小时的占42.9%;工作60-80小时的占28.6%;每周工作80-100小时的律师占到了14.3%。


  如果要问律师们“目前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大吗?”,认为“比较大”和“非常大”的比例还是超过了“还可以”和“比较小”。不难理解,这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,律师又是一个极其努力、尽责的群体。


  事实上,制造业中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在律师行业也备受推崇,对每一份法律文书的精雕细琢早已成为业界的习惯。写完客户急要的法律意见书;第二天连开5个庭、长达数百页的材料需要过完第N遍;为了一个项目不眠不休;白天开庭、开会、见客户,晚上赶文书,这就是律师工作的常态。由于法律更新和行业发展的速度太快,他们担忧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。


  在这种状态下,面对突如其来的免费法律咨询和合同审查,自然容易让他们内心深处产生一种“我们不约!请走正式的委托程序”的抵触情绪,更为关键的是,“免费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专业能力、时间和所提供法律服务价值的一种不尊重。


  这一层级的律师已经对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模式、行业现状以及自身的特长、事业目标有了精准的理解。平台资源、业界声望、客户资源、晋升机制,是他们挑选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核心考量因素。而且,这一层级的律师大都进入了而立之年,这是律师职业的黄金年龄,既有一定的经验,又有一股冲劲,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;但与此同时,养家糊口也是压在他(她)们身上的重担,受中国律师的市场费率影响,他们的收入和工作强度其实并不十分匹配。


  加入一家律师事务所,就是进入了一个平台,虽说每位律师都有自身的规划,但能否跃升为合伙人,创收、案源、管理团队的能力是这一层级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。



  合伙人、管理者

  何以做大?

  何以做强?


  合伙人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灵魂,到了这一层级,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发展问题,还有专业团队建设和整个律师事务所的平台打造。现代商务律师已经很难单兵作战,没有团队和平台的支撑,很难脱颖而出。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之道,是理念之合、价值观之合,同时讲的也是契约精神。


  到了合伙人级别,通常都会有一支由自己带领的团队,成为团队的管理者,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。目前,国内大多数一线律所在对合伙人进行考评时,既会考量创收因素,也会考量知识管理、团队合作、社会公益、品牌维护、人才培养等非创收因素。


  时至今日,中国律师行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马太效应,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一场变革。


  东部以北上广深为首的律师事务所普遍发展程度较高。如果你是一位东部律所的主任、管委会成员,所在的事务所如何才能基业长青,对现有体制的变革,是否会带来阵痛,一部分合伙人出走,使得整个事务所的创收下降,如何才能稳妥地实现转型升级,专业分工、部门划分、产品研发、规模扩张、海外布局、资源整合、人才管理、市场营销每个环节,都是要考虑的问题。


  如果你是一家西部律所的管理者,面对纷纷来西部省份开设分所的东部大所,给本土法律服务市场带来一定的震动和竞争,但同时也带来了洼地效应和联动效应,吸引外来的资源向本土汇聚、流动,弥补本土法律资源在结构上的缺陷。如何修炼好内功,在立足本土市场的情况下实现“突围”,从而进军全国,或许是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。


  每一位合伙人、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者的心中,或许都隐藏着一个大所梦,他们是律界江湖中探索的行者。



  创业型律师

  一场披荆斩棘的

  “孤独”之旅


  创业型律师分为两类,一类是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,由自己领头,开设了一家新的律师事务所;另一类,则是下海创业,开设法律科技公司。他们或许是律师中最累的一群人,体验过“拔剑四顾心茫然”的感觉。


  对于第一类创业型律师,他们或许比大所的合伙人、管理者更加艰辛。如何才能在大所环绕、强所云集的市场中“杀出一条血路”,带来足够的案源,度过前三年的初创期,进而站稳脚跟,是他们的当务之急。法律服务市场的培育,客户资源的积累,品牌形象的塑造非朝夕之功,度过了前三年,事务所的整体发展趋于稳定之后,才有资格谈下一步的发展。


  按理说,下海开设法律科技公司的律师都已走上了企业家的道路,已经不能算入律师群体之中,但他们的事业,却也与律师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。他们所面临的挑战,与做律师截然不同。如果说律师这一古老的行业还有迹可循,那么开设公司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。泡沫还是风口,如何度过资本寒冬,是悬在他们头顶上的一把利剑。


  2010年之后,中国律师下海开设法律科技公司的风潮兴起,从“互联网+法律”到“大数据、人工智能”,他们所致力的,都是提高律师行业的工作效率和整体产值,解决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,不仅让律师群体,也让世人因法律而受益。


  创业,不仅仅是与其他竞争对手的“厮杀”,更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。它让你磨练心性,洞察人性,洞悉商机,学会整合资源和管理团队,但也要忍受孤独和挫折。


  最后天穗君想说,梦想总是要有的,付出是有回报的,所以不管在哪个层级,唯有不断的求索,才能达至更高的顶峰。天穗律师事务所的全体同仁正是在这样努力着,你呢?